2021版毛概课本重要内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毛概课本2021 pdf 2021版毛概课本重要内容

2021版毛概课本重要内容

2023-08-16 00: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1版毛概课本重要内容

 

第一部分  毛泽东思想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得新时代。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5.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系统分析了党内左的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根源。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了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是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1.      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其基本点,一是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二是认为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加之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因此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2.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其中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关于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关于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的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出发,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关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得关系……(六个关于,有点多打不完自己翻书p 16)

3.      毛泽东系统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

4.      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5.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 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6.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7.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 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8.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 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 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 物。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 发展道路。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 则和经验总结。

3.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1.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2.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在 诸多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 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3.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中国革 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第二步 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这是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      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2.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 础。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 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总体上说,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 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 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

4.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 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一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 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 见的,因此,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和彻 底;二是它分布集中,三是它的成员中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

5.      新民主主义革命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 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 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6.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 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 主义的共和国。总之,国体——各革命阶级联 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是新民主主义 政治。

7.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 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 容。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 之义。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8.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      在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相继写下了《中国的红 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 章,提出了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理论。1938年11月,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 指确立了经过长期武 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2.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 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3.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 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第 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 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总体上讲,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 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5.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一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二要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 军队。人民军队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三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 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 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 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 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 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2.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 阶级构成主要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 基本的阶级力量。

3.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 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 “两翼”。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 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业 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2.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 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人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具 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 骤。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 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所谓国家资 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 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 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4.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 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2.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

3.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 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4.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这 一矛盾呈现出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

5.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 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 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 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6.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 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

 

第二节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 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 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 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2.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第三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 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 发展生产力。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 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 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 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      1982年邓小平在 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 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理论。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4.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 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 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 基本路线,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6.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 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 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也 逐步走向成熟

7.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十四年取得的巨 大成就。

8.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深刻 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论述了邓小平对这一 理论的创立作出的独创性贡献。十五大还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 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1.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 问题。

2.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3.      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 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 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坚持以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我们的立国之 本,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4.      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5.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 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 倾向

6.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 行,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革命胆 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7.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的科学判断。我们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 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 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 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8.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9.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 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 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 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 发展的要求。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 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 心,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10.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 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要抓住机遇。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

11.   同年10月, 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第 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 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 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 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12.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 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试验。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是 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 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13.   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 主权利。

14.   改革开放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 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 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

15.   南方谈话的精神, 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有:一 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 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 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 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

16.   邓小平不仅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且还提出了其他一系列两手抓思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17.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坚持一个中国,这 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 基础。“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 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 题。

1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 性和长期性。

19.   以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四项原则, 处理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 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 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 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为我们坚 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邓小平理论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迎来了思想 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 春天。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社会 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 上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 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 上形成的

2.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的要 求。党的十四大系统论述了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问题,党的十四届四中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分析了 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 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就“改进党的作风”发表重要讲话, 以“三个代表”作为检验我们各项工作是否合格的根本标 准。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 话中全面阐述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 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 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我们党必须始终**************,**************,**************。”①这是对“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2.      始终**************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 面进步的根本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的本质是创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 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      始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在5 000多年的发展 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 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发展 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4.      始终**************。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 的真正创造者。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 的成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5.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 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内在要求。

7.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 设等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要目标。

8.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江泽民强调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生 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提 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 会,衡量党的方针政策的成败得失,必须坚持全面性的标准,既要看是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同我国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 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 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 识。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 上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 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 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      科学发展观在抗击非典疫情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 程中逐步形成。 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 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意义,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党的十八大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 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1.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 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2.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 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 取智慧和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 化生活水平。

4.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 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 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坚持协调发展,就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 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5.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 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 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坚持统筹兼顾,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 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 科学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还要求我们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 方、综合平衡。

6.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7.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 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 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包容性。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 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我国全面改 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8.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 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 向。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 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9.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科学发展观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 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10.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科学发展观强调,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 课题。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 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 真务实。这个精神实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 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科 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把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境界,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 生机。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

 

第三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 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作出的这一重大政治论断,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 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丰富内涵和深远意蕴。新时代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从历史脉络看,新时代是承 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 利的时代。从实践主题看,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人民性来看,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 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从民族 性来看,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勒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国梦的时代。从世界性来看,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 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 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从中 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 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 明前景;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 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帜;从人类文明进程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 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 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 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说,就是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 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 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世界范围呈现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趋向的重 大态势。主要表现为:一是世界经济版图发生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 有,三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前所未有,四是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五是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前所未有,

6.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发酵,世 界经济增长乏力, 它凸显出西方资本主义主导下国际体系的严重弊端,在世界大变局中,中国成为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7.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今日之中国,早已告别了积贫积弱的时代,也早已告别了物质短 缺的时代,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人 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中国改革需要“涉深水”和“闯险滩”,需要防范化解 “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等各种重大风险,这些都无疑考验着当代中国共 产党人的胆略和智慧。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新的历史条件下, 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和社会条件已经并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面临“四大考 验”和“四大危险”。四大考验是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危险是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8.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迫切需要 凝心聚力、谋篇布局、攻坚克难的科学理论。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的核心要义。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从理论渊 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作出了 深刻回答,

2.      对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以一系列战略 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 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 括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4.      “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最核心 的内容,是起支撑作用的“四梁八柱”。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太多了打不完,在书本p197)

5.      “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坚持党对一切工 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 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这一思想秉持人民至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决 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 旨,彰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一思想彰显历史自觉。这一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 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 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思想突出问题导向。这一思想强化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这一思想发扬斗争精神。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 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 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 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3.      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      中国梦内涵丰富、视野宽广、意蕴深远。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 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坚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内在统一。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 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3.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 和享有者。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4.      中国梦不仅在国内引发强烈 共鸣,而且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中国梦对世界具有吸引力,中国的 梦想,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系世界的命运。

5.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1.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 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 新的部署,明确“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 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 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      第一个阶段 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 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 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意味着我们党原来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 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提前15年在2035年实现。

3.      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是:(在书本P214)

4.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二是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三是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四是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五是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 奋斗目标之后,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2.      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 衡问题,绿色 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 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是国家繁荣发 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3.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是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 念。二是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三是从忧患意识 把握新发展理念。

4.      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格局是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要致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 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必须坚持深化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5.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三者紧密关联,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      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 容有: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 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保持我国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必须 抓大事、谋长远。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2.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我 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 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提供了科学指南。

3.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推进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 方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 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 变。第三,加大人力资源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第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第五,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坚持去产能、 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 给。

5.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 济上,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巩固壮 大实体经济根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 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 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坚 持党的领导,就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人民当家作 主,就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 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依法治国,就要维 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 泛权利和自由。

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我们需 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 革。

3.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 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 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 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 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 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 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 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7.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8.      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民主。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 式。

9.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 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 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0.   新时代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任务是:第一,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 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第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 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第四,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构建亲 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 长。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 道路。

2.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坚持和加强 党对宣传文化事业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是恪守党的本质属性、巩固党的 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是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 求;是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 求;是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必然要 求。

3.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 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4.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 信、友善,这24字表达,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 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 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 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6.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 会生活各个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 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 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 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就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 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7.      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四节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设教育强国是 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第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人民生存的经济基础和基本保 障,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第三,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机制。第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 体系。第五,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长寿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 的重要标志。

2.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 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第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第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 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第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 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第五,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城乡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的重心向基层下移,落实到城乡社区。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1.      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第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 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 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第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 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 民生。第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 展的物质基础第五,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保证生态 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 格考核问责。第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2.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一,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第二,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 构和能源结构,培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推进达标排放,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第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第四,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 防范体系,第五,提高环境治理水平。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提高环境治理水 平,需要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 “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 性、可持续性。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要求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的重要判 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引 领地位。

3.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第一,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 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第二,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是本质要求。必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三,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第四,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第五,中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1.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当代 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 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进入新时代,我国 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极为广泛而且深刻的变化。

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 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围绕这个总目标,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就是 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的建 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

3.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 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 取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4.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还要在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 力上狠下功夫。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1.      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 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 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 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 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 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结论。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坚定走 这条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 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充分体现了我 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4.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第一,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体系。二是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三是加快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四是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五是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1.      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以其丰富内涵诠释了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治国必先治 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 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全体党员、党 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重点是抓住“关键 少数”。“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治”就是从党中央 到地方各级党委,从中央部委、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到基层党支 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

2.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 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 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 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 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 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 义执政党。

3.      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第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第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持以科 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 证。第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第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 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第五,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第六,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第七,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敢腐的 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 败斗争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

 

第十二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第一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总 体国家安全观关键在“总体”,突出的是“大安全”理念,涵盖政治、军 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金融、生 物、太空、深海、极地、人工智能、海外利益等诸多领域,而且随着社会 发展不断拓展。

2.      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 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适应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的新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回应了人民对国家安全的新期待。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顺应了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3.      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 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坚持科学统筹的根本方法。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 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

4.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必须坚持把 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力争把可能带来重大风险的隐患发 现和处置于萌芽状态。

 

第二节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      坚持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回答了 “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 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时代课题,其主要内容有:一是明确强国 必须强军,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二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 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 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书本p285)

2.      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习近平指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 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3.      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强国往往是经济和 军事共同作用的结果。逐 步实现国家各领域战略布局一体融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量一体 运用。

 

第三节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1.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一国两制”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国两制”就是在统一的国 家之内,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个别地区依法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      香港、澳门依照基本法实 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必须充分尊重国家主体实行的 社会主义制度

3.      支持香港、澳门抓住共建 “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新的重大机遇,更加积 极主动助力国家全面开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参与国家治理实践、促 进国际人文交流,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

4.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 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一节  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

1.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其核心要义概括起来主要有:第一,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 导。第二,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第三,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第四,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第五,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第六,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七,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第八,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第九,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第十,坚持以外交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 交独特风范。

2.      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新中国外交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外交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外交领域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超越习近平外交思想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放在自己力 量的基点上,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决不能放弃 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的共同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 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2.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推动建设相 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 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新 型国际关系,“新”在相互尊重,“新”在公平正义,特别是“新”在合作 共赢。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始终把坚决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第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 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第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 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第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 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第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加强文明互 鉴、实现文明共存。第五,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 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第一,党的领导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第二,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最根本保证。

3.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创建的。第二,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第三,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 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 伟大梦想,最根本的是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是由国家宪法所 确立的,是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所证明的,是推进伟大事业 的根本保证。

2.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3.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 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 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 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